何必詩債換酒錢讀書筆記
有一段時間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不會寫字了,已經(jīng)有很長很長一段日子沒有寫出過一段完整的文字。倒也不是因為腦袋空空、無所事事,就只是單純的無法執(zhí)筆,無法讓文字隨著自己的思緒發(fā)散開來。
后來有一天,偶然路過書店,頓時明了,原來是因為我很久沒有看書的緣故。
人的心就像一株植物,行走是陽光,而書籍是雨露,離開水的干涸植物,陽光越強烈,越會加速它的消亡,我不能只是行走,也要留一些時間‘灌溉’。
我想如果有一天,我也陷入提筆忘字的窘境,一定不會原諒自己。
對老舍先生的記憶一直還停留在《濟南的冬天》這篇中學(xué)課文中,只知道他原名叫舒慶春,寫過《四世同堂》和《茶館》,是文學(xué)大家,卻并不知道他到底何以稱“大家”。前些日子讀了本書叫《想北平》,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合集,里面摘錄的文章有關(guān)于北平、濟南、青島、倫敦這些他曾居住過的地方;有關(guān)于他的母親、妻兒還有已逝的故友;有關(guān)于日常生活的瑣碎點滴以及一個腹有詩書的文化人自覺對人生的“淺薄”探討… …
被樸實的文字吸引,有幾日假期,機緣巧合要去濟南游玩,尋著書里的影子去了大明湖和趵突泉,關(guān)于趵突泉我記著老舍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:“設(shè)若沒有這泉,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”。此話所言不虛,這泉眼仿佛是有魔力一般,你什么都不用做,單單是站在池邊靜靜看著泉眼“突突突”的冒水,就足夠一天光景了。
《想北平》這書媽媽也是看了的,她有個習(xí)慣,要是鐘意什么,定要與你尋找共鳴,然而幾經(jīng)磨合,她得出的結(jié)論是:我是走馬觀花的看完這本書。真是天大的冤枉,我怎么敢如此不尊重文字,只不過,關(guān)注點不同,深刻記憶點自然也會不同罷了。
我打心底里是欽佩像老舍先生這樣不虛頭巴腦的作家的,誠如先生所述“什么文章最難寫,自己不愿意寫的文章最難寫。我的職業(yè)是“寫”。只要能寫,就萬事亨通,可是,近來我寫不出來了!問題嚴(yán)重得很,我不曉得生了娃娃而沒有奶的母親怎樣痛苦,我可是曉得我比她還更痛苦。沒有奶,她可以雇乳娘,或買代乳粉,我沒有這些便利。寫不出就是寫不出,找不到代替品與代替的人。”
寫作是件嚴(yán)肅的事情,飯可以隨便吃,話不能隨口說。一部好的作品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甚至影響一個時代。
如果非要用‘開卷有益’作為論點,讓我說出讀書有什么好處的話,我可以如數(shù)家珍的列出它十大條、二十大條,但是,那些條條框框無非都是些很空泛的大白話,讀書真正的意義,書籍的個中滋味,還要每一個讀書的人自己去慢慢品味。
我也說不清從小到大的愛讀書,到底帶給我了些什么具體的東西,但是我知道,每次提筆,都是在我讀了很多書之后,只有在獲取了很多很多書籍食糧后,我才覺得自己特別有話要說,而且能說的出來。
到現(xiàn)在依舊記得小學(xué)時班級圖書角的一句話:好讀書,讀好書。
現(xiàn)在的很多作品,辭藻華麗,文字飄渺,常常讀了半天,也不知道它到底想要表明一個什么意思,說好聽點兒是‘天馬行空的意識流’,說白了就是沒頭沒尾,東一榔頭西一棒子,寫到最后,作者都快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寫什么了。這種文章一眼望去就會見到很多我們平日里根本不常用,甚至不常見的詞語,很多人認(rèn)為,這種文字代表著一種文學(xué)造詣,所謂‘看不懂的就是最好的’。
對于這個理念,雖然我只是‘文學(xué)界’的一個‘小透明’,‘讀者界’的一個‘小讀者’,卻也遲遲不敢茍同。作為一個讀者,你為什么要‘懷疑自己的智商’?從娘胎里出來就開始說中國話,然后還上了那么多年學(xué),你有什么是看不懂的?如果不是甲骨文也不是文言文,他寫出來的文字你看不懂,不是你的問題,是他的問題。你的時間有限,你讀每一篇文章都應(yīng)該獲得更多東西才對,他只顧及賣弄只顧及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,而‘浪費’你的閱讀時間,你不生氣反而覺得他挺棒,你是怎么想的?
我心目中的好文章,是文字平實卻又蘊含道理,引人共鳴,讓大家看的懂并覺得‘好像真的是這么回事哎’。知道很多華麗的辭藻是很不錯,但是‘堆砌辭藻’不是本事,‘運用辭藻’才是本事。
飯有很多種,誠然,御膳一定是最精致最名貴的,但不一定是最大眾口味的。
紙筆值千金,心有所想心有所向方下筆,何必詩債換酒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