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半燒包作文「薦讀」
七月半民間的鬼節(jié),這一天有很多的習俗和傳說。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,快來看看吧。
七月半燒包作文【篇一】
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,故有七月初接祖,七月半送祖習俗。送祖時,紙錢冥財燒得很多,以便“祖先享用”。同時,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,祭祀時焚燒,稱“燒包”。一般習俗安排在中午接祖祭祀,時間要安排在午時(13點)以后,當天晚上燒包送祖;
七月半習俗——燒包
“燒包”為祭祀祖先是少之前的一種形式。每年農(nóng)歷七月十五日為日本的“盂蘭盆節(jié)”,也稱“中元節(jié)”(一定意義上講,中元節(jié)歸屬道教,盂蘭盆節(jié)歸屬佛教),有些地方俗稱“鬼節(jié)”、“施孤”,又稱亡人節(jié)、七月半。
“鬼節(jié)”,俗稱“七月半”(有些地區(qū)為十三或十四)。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,故有七月初接祖,七月半送祖習俗。送祖時,紙錢冥財燒得很多,以便“祖先享用”。同時,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,祭祀時焚燒,稱“燒包”。年內(nèi)過世者燒新包,多大操大辦,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。
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、紙錢祭奠亡人,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。中元節(jié)一般是七天,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。三年內(nèi)死的稱新亡人,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。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,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,新亡人先回,老亡人后回。因此要分別祭奠。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,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,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,然后一堆一堆地燒,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:“某某來領錢。”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,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。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,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,又叫“送亡人”。
七月半燒包作文【篇二】
很多人一提起盂蘭盆節(jié)就會想到日本,其實,這個節(jié)日發(fā)源于我國,在道教中也稱之為中元節(jié)。
據(jù)傳,在中元節(jié)這一天,地獄的大門會被打開,許多鬼就可以趁此時機回到他們生前的家里,享受后人的祭拜。而這個節(jié)日我家自然也不會錯過。
今天我們家準備燒包。每到這幾天,天氣就會有些發(fā)涼,空中也可見一絲絲的細毛毛雨。陰陽相隔,想要見的人都已不在,也許老天也在為此而悲傷吧!
爸爸媽媽在家里準備晚飯,我和弟弟跟著親戚帶著紙包、紙箱等來到野外開始燒包。
我和小孩子負責把附近的樹枝、樹葉掃開去,以免待會燒到別的地方去。而大人則開始分開那些捆成一捆捆的紙包,待拆開繩子后,則將紙包或側放或豎放的擺好,確定待會燒起來之后能夠更容易燒開。
伯伯用打火機點了三支香和一支燭,插在土里拜了幾拜,然后引燃紙錢,一把把地撒向紙包,確保紙包能夠燃起來。我則和孩子們一人拿著一枝小樹枝,撥弄紙包,將那些沒有燒起來的紙包撥到火那邊,或是將倒下來的紙包撥正……
火光映照在我們的臉上,空氣暖了起來,希望逝者和生人都能這樣溫暖下去……
七月半燒包作文【篇三】
我老家小縣城就不一樣了,總有地兒燒包袱的,沒地兒也得找出地兒來,這是人民的需要——比如過年禁鞭,禁來禁去大家都不爽了,最終還是睜只眼閉只眼,雖然我覺得鞭炮確實很吵,而且恰好在12點左右春節(jié)晚會壓軸小品播出的時候吵你,只看到趙本山張口,一個字也聽不到,很郁悶,而且味道也難聞,但如果不放,也不像過年了。
燒包袱,在我們黃梅,就是把上香和祭祖時燒的冥幣或者黃裱紙弄一疊做包芯,包上專門的包袱紙,做成一個長方形的紙包。包袱紙上印有圖畫,具體是什么也忘了,圖畫也是長方形的,左右兩邊各有一欄空著,要寫字進去的。我們家寫字的任務都交給我了,還要搞一支小毛筆來寫,挺隆重,雖然我的毛筆字夠爛,但在父母眼中卻似乎還像樣,寫完之后總表揚一番,聽著讓人慚愧無地。
寫得什么呢?左邊寫“故先考/妣...”右邊寫“孝子/孫/甥...”之類,原來這包袱是后輩燒給逝去的先人的心意,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,吃得飽玩得舒服。上面不是說到包芯兒有兩種么,這是有規(guī)矩的:新近逝去的至親,是要燒幾十萬億的鈔票,而家譜上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祖叔爺爺曾外姨婆之類,也就塞點黃紙了事了——包袱的個數(shù)上也有區(qū)別,我記得我參與的那幾年,燒給去世不久的爺爺?shù)陌數(shù)最多,面值也超大。
等把家譜上的,或者是等把父母能夠想起來的先人名字寫完之后,還不忙燒,你燒了,誰給你送呢?所以還要給送錢的一點路費。陰間的出納么,就由土地公公婆婆兼任了,這兩位的包袱也頗為隆重,寫上“土地公公/婆婆大人親啟”,還怕別的小鬼兒給“啟”了,所以最好再胡亂包幾包黃紙,也不寫字,這是燒給孤魂野鬼,讓他們不要做綠林好鬼去打劫風燭殘年的出納夫婦,從而讓鈔票順利送到咱自家先人手里。
我們這算是善待過世的人,小小說她那里七月半街上有小販賣些過節(jié)的食物,熱熱鬧鬧;家里則是三五碗大菜,子雞鯉魚米粑粑之類半生的胚菜祭奠先人,然后一家人圍坐再把這些菜加工上調(diào)料吃了,算是年中的一次聚餐——善待生人,算是讓逝去的人看到大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,心里安定吧,目的和效果也都差不多。
記得燒包袱的時候,和父母談天說地,哪個太爺爺是啥樣的人啊,哪個曾外婆在我懂事前去世了我沒見到啊之類,還順便認識許多平常看不到的名字,有的名字還挺風雅,難為我家好幾代種地的也能取這么好的名字,很有意思。
好幾年沒有燒過了,父親只能用左手(中風有十多年了),這字應該是媽媽寫了吧。他們也老了,寫上這些逝去的人的名字時,還會輕松地談笑嗎?
我很想念他們。